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zqt6f

http://zqt6f.kub2b.com/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刚出炉!上海崇明成功认证“国际湿地城市”,将迎来什么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5-07-30        浏览次数:3        返回列表

图片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于7月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全球共16个国家31个城市获得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上海崇明成功入选。

图片徐程 摄

“国际湿地城市”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新型认证体系,旨在促进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过程中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也是在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领域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国际荣誉。目前全球湿地城市总数达74个,我国总数达22个,数量居全球第一。作为一座真正从湿地中生长出来的城市,崇明因何入选?这一国际性认证,又预示着崇明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资源得天独厚,保护不遗余力

按照《湿地法》口径,崇明拥有约27.8万公顷湿地,湿地覆盖率高达68.8%。区内分布着2处国际重要湿地(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7处市级重要湿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融合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生态保护红线等于一体的强大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率达60.73%。2023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向国家林草局推荐崇明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首要标准即拥有国际重要湿地或其他湿地保护区,此外还包括实施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将湿地纳入了国土空间规划、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等。

崇明区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起,崇明先后对东滩、中华鲟、西沙、北沿等湿地开展保护恢复工作,创建了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西沙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名片。近年来,更着力于栖息地恢复和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如互花米草),显著提升了湿地生态质量。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栖息有东方白鹳、中华鲟、胭脂鱼、江豚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

图片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徐程 摄)

保护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制度护航。十多年来,累计投入约41.26亿元用于湿地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其中东滩国际重要湿地投入达21.25亿元。制度层面,通过成立区湿地保护管理站、出台《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严格落实各项法规。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创新建立了“一河一策”、“四长协同”等联动机制,成效斐然。湿地保护关键指标(如湿地率、保护率、生态质量)已被纳入市、区两级生态文明考核体系。为确保长效,崇明还制定了《国际重要湿地管理计划》和《湿地生态特征变化预警方案》,构建起生态预警与应急机制。为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崇明已陆续建成东滩湿地科研宣教中心、中华鲟梦园、生态科技馆等场所,成为市民游客了解湿地的重要窗口。每年定期举办“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进学校”等活动,并创新推出“东滩慢直播”等线上宣教,传播保护理念。

国际湿地城市,崇明发展机遇何在

对崇明来说,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平衡保护与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既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通过湿地的合理利用,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图片徐程 摄

崇明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主要走两条路:湿地农业和生态旅游。多年来,湿地保护带来的红利,早已融入生活日常。餐桌上香气四溢的“崇明大米”、膏肥黄满的“崇明清水蟹”、粉糯香甜的“崇明香酥芋”,都是湿地滋养出的金名片。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2024年崇明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589.11万人次,西沙明珠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蔡建新透露,未来崇明还将探索对湿地利用,因“湿”制宜。围绕“林湿共生、湿地旅游”等产业导向,创新优化湿地生态补偿使用机制,盘活用好湿地生态补偿资金,重点保障湿地修复和栖息地项目的长期养护,让修复成果持续焕发生机。

图片

西沙明珠湖景区正是其中的实践之一。位于绿华镇西南端的这片长江口潮汐湿地,近年来通过持续探索,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旅游品牌。例如,景区与同在绿华镇的漫屿户外运动营地深度合作,创新推出“独木舟赏红叶”项目:游客泛舟穿梭于层林尽染的水杉林间,沿途巧妙融入景区科普画廊,在亲身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生态多样性与长江大保护的意义。漫屿营地的主理人杨敏玮表示:“随着崇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我们与明珠湖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不断丰富水上项目多样性,吸引更多客流,为游客带来更多元的生态体验。”

作为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崇明以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承载着约四分之一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农田、二分之一的湿地及两大核心水源地。无论是“东滩”的创新修复与教育模式,还是“西沙”的保护与利用探索,源自崇明的湿地实践为全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板。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崇明开启了新的阶段。这座江海之城,将持续守护好生态底色,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打造湿地之城、生态之城、人民之城。